1、赛事高端,两部一省联合主办,协力推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互动并进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两部一省共同主办,协力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互动并进,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这种方式确保大赛的高端、公益性质,能够保证“培养人才,服务产业”宗旨得以实现。
2、赛事涉面广,历时长,规模大,影响深远
每届大赛均经历了赛事启动、赛题征集、赛题评审和修改、组织动员报名、大赛高校巡展、初赛评审、决赛及颁奖等阶段,全程历时一年。
3、赛事环节严密,评审科学
环节严密主要体现在决赛规则的“当天评审,当天发布成绩”;“评审结束,即举办就业意向签约会和颁奖典礼”。决赛评审时间的卡点把握,保证了赛事评审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评审委员会组成科学:共组大学教授与企业专家评审委员会,产学联动,严格评审。初赛和决赛评审委员会都由高校软件教学或科研专家以及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从产和学的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从而甄选出既推动产业发展又促进学术研究的作品。
4、赛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产学研用”联动,覆盖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大赛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学生参赛,高校及企业专家共同评审”宗旨,整个过程覆盖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以“政产学研用”为核心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得以创建。
5、赛事助推公益,全方位服务参赛人员
大赛为纯公益性赛事,全程不以任何名义收取参赛选手任何费用,为决赛选手及指导老师解决决赛期间的食宿费,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参赛选手的参赛成本,避免了学生因参与大赛带来的经济负担。
6、赛事搭建就业意向平台,实现企业与优秀软件人才无缝对接
大赛组委会在决赛结束后,立即举办软件骨干企业与决赛学员的就业意向签约会,使得企业通过该平台找到全国最优秀的软件人才,学生则得到了理想的就业机会,实现企业和优秀软件人才的无缝对接。
7、赛事响应国家号召,有效对接创投平台
为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同时也为给参赛队伍提供更多机会并将更多大赛的优秀作品应用到实践中,大赛设有创业投融资环节,现场促成投融资机构与优秀创业队伍达成合作意向。得到参赛队伍、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多方机构的好评。
8、赛事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助力国产软件发展
大赛通过企业出题、学校参与的竞赛模式,使企业将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的热点设置为赛题,有效刺激了国内软件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动员高校广泛参与,学生的优秀成果可为企业带来思路和启发,历届大赛部分参赛师生的优秀项目甚至被企业引进,进行二次开发,有效地反哺了企业。同时,通过赛事平台,为学校和企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基于大赛也衍生出了众多校企合作项目,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大赛连续举办四届以来,基于学校和企业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为工信部和教育部近期正在共同筹备签订的关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人才培养的MOU协议提供了基础支撑,后续也将为协议的进一步落实提供更多支持。